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
www.jjjtsb.com?2011-10-20 14:08? ?来源: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
改革之难,其难在人。如同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一样,这也涉及数以万计人员的身份转换——以什么样的身份退休直接决定了退休后每个月拿多少钱。而且旧庙拆了,新的庙又没有建立起来,让只会念经的和尚做什么?谁能把人的后顾之忧解决好,谁的改革才能成功;谁愿意支付改革的成本,谁才能获得生产力的解放。 一场不可逆的改革发动起来了。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关口上,党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,作出的重要部署,成为改革的强大推力。从2003年开展试点,到2005年点面结合,再到2009年全面展开,文化体制改革如关山飞度,一刻没有停歇。一年一次的经验总结会,半年一次的考察学习,一个月一次的进度汇报,使改革既有明确的任务书,精细的路线图,又有具体的时间表,要求2012年上半年,所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——基本完成转制任务,基本完成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任务,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任务,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。这四个“基本”,其实都是硬任务。中央甚至建立了退出机制,明确规定,对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的出版社,允许其在做好资产财务清算和人员安置的前提下停办;地方所属电影制片厂在2009年底前尚未完成转制任务的,将视为自动退出;非时政类报刊不符合改革要求、不具备市场生存条件的也要退出。 “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,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,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。”中共中央、国务院2005年底出台的《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充分彰显了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。 2009年8月,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,标志着改革的全面展开,出版、发行、电影、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的改革,进入决定性阶段。国务院随后出台的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》,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。 担心,在政策支持面前消融;共识,在不断探索中达成:改革不是“甩包袱”,不是“养不起”,不会“一转就死”,也不会使传统文化消亡。目前,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,生存状况远好于改革前。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,也将人类社会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“上载”,并制成数字文化消费品。 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,精神文化转化成物质财富,这是历史性的进步。 |
- 心情版
-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
- 查看心情排行>>